科技部將繼續圍繞“四個強化”提高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
記者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24日舉行的“權威部門話開局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2022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.8萬億,企業貢獻了超過80%的技術吸納,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參加或牽頭的占比已接近80%。科技部將繼續圍繞“四個強化”來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。
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表示,黨的二十大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出了明確的部署,從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轉變成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,這表明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里面的擺位進一步提高,企業要在全鏈條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。
圖片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。圖源:國新網發,徐想 攝
“企業不僅要在技術創新、成果轉化、產業孵化等方面繼續保持主體地位,也要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發揮更大作用。”吳朝暉說,把企業明確為科技創新的主體,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。
吳朝暉認為,直面未來新的要求,企業能不能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,關鍵要問企業有沒有能力帶動更多高校、科研院所共同完成、推動高水平的目標導向研發活動。同時,也要看企業能不能建立起圍繞創新的激勵機制,吸引凝聚更多的高層次人才,共同創造市場價值。還要看這些企業會不會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國際合作,通過開放創新來實現共贏。
“這些關鍵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就是要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,要靠市場來檢驗企業的創新能力。所以,有創新才有發展,不創新沒有出路。”吳朝暉說。
吳朝暉介紹道,科技部近年來一直在政策、要素和項目等方面持續發力,支持企業提高創新能力,下一步將繼續圍繞“四個強化”來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。
一是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決策方面的主體地位。持續支持企業在更大范圍、更深程度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決策,包括吸納更多企業界科技專家進入國家科技專家庫,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咨詢座談會議制度,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開展研發。
二是強化企業在研發投入中的主體地位。繼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加大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實力度。同時,建立起金融支持企業創新的工作機制,打通科技、產業、金融的鏈條。
三是強化企業在科研組織中的主體地位,讓更多企業能夠牽頭組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,鼓勵更多企業提出科技需求,發揮企業“出題人”“答題人”以及“閱卷人”的作用。
四是強化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,要進一步優化政策,支持企業提高成果吸納和成果轉化能力,推動技術交易市場和技術轉化機構的有效互動,構建起高質量高標準的技術要素市場,使得各種成果在企業端能夠匯聚。
吳朝暉強調,創新不問出身,無論企業是大是小,是國營還是民營,都應該在創新過程中享受權利的公平,機會的公平以及規則的公平。科技部將進一步強化服務支撐,為各類企業營造公平公正創新的政策環境,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、創新水平,以及創新的貢獻。
東亞種業在過去的發展路程及未來的規劃中,始終將研發育種、科技創新當作企業命脈,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,持續加大科研投入,擁有目前中國農業領域最先進的實驗室之一的“玉米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”及“東北主要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”。作為遼寧省在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,東亞現代種業研發中心擁有DNA提取平臺、遺傳轉化平臺、SNP芯片檢測平臺、高通量轉基因檢測平臺等六大功能平臺,在積極推動基因組學研究成果在玉米育種上的應用,實現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技術整合的同時,能充分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作用,作為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提出者和組織者,牽頭組織全國相關領域的科技力量,發揮集群優勢,開展協同攻關,承擔起行業領域的輻射帶動作用。自2006年參與國家火炬計劃至今,東亞種業承擔了農業農村部、科技部、發改委和省市各級政府部門的系列科研任務共計百余項,包括多個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和技術攻關。目前,公司累計在全國共審定了玉米品種1214個(次),含國審品種90個,每年有近10-20項科研成果推廣應用,公司玉米品種累計審定數量位居行業前列。
東亞種業愿以進一步全面開放的情懷,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,助力農民豐收,為現代民族種業建設、中國現代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。